【真正的同理心,是從看見自己開始的】
撰文者:林子晴 實習心理師
有時候,引爆悲傷的不一定是驚天動地的大事,而是一件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。可能是辛苦撐過一整天的工作後,滿心期待著下班可以享受一頓晚餐,卻因為沒買到想吃的食物而感到失落;又或者是下課後迫不及待地打開一場球賽,卻看到支持的隊伍落敗,而忍不住感到沮喪,甚至流下眼淚。
在這些突如其來的情緒爆發時,我們第一時間往往不是安慰自己,而是反過來責怪自己:「我到底怎麼了?為什麼要因為這種小事這麼難過?」
但事實上,任何情緒都不會真的是突然出現的。
在日復一日的壓力與疲憊中,我們習慣把情緒感受塞進心裡那個小小的黑盒子,一次次壓縮、堆疊,直到某一天,也許只是一句話、一次不如意,甚至一頓沒吃到的晚餐,就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,情緒終於找到了縫隙,傾洩而出。但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情緒都缺乏耐心,又怎麼可能真的去理解、接納其他人的難過呢?
有時候,在我們最脆弱的時候,會聽見別人困惑的說:「這有什麼好難過的?」
這些疑問有時候並不是出於惡意,而是因為不理解、不習慣,有些人難以理解悲傷,是因為他們自己從未被允許、也未曾學習過如何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,而同理心,其實是一種需要從「看見自己、覺察自己」開始的能力。
真正的同理並不是「我有一樣的經歷,所以我懂你」,也不是「雖然我沒有遇過,但我替你感到難過」,而是願意放下自己的經驗及視角,走近對方的感受,試著理解對方的世界。如果一個人從小被教導「要堅強、不能哭」,那麼他在長大後看到別人落淚時,會本能地感到不安、不知所措,也不曉得要如何反應,這並不是因為他冷漠,而是因為在他的生命裡,眼淚從來不是會被接住的東西,那麼他自然也不會知道要如何承接別人的情緒。
如果我們一直習慣用嚴厲的語氣對自己說「你要撐住」、「你要堅強一點」,那我們也很可能不自覺會用同樣的語言去對待身邊的人。唯有當我們開始正視自己的痛、允許自己可以悲傷與脆弱,我們才有可能對他人的痛苦產生真正的理解與共鳴,貼近其他人的悲痛。
當我們學會對自己說:「你已經做得很棒了」、「難過也沒有關係」,願意輕輕安撫失落的自己,接觸自己的負面情緒,這份理解與溫柔就會落地生根,讓我們慢慢學會善待自己,也學習不再匆匆走過他人的難過,而是停下來溫柔地靠近、陪伴別人的傷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