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不好,但她是我媽媽- 淺談華人家庭系統中的母女關係

文:郭愉雅 實習心理師
編修:楊淑貞 所長
  心理師好:我媽媽常常要我做東做西,工作已經夠忙了,她還常常叫我下班順便幫她跑腿買東西,我哥明明就在家翹二郎腿看電視,我不懂我媽為何總是叫我,但每次只要我抱怨一下,我媽就會說我翅膀硬了,不聽她的話⋯⋯我覺得我蠻盡力了,有時候只是想休息一下,拒絕她的要求,她就會大發脾氣,我到底該怎麼辦?

不知如何是好的淑華

  您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感覺?明明媽媽的要求不合理,卻又無法拒絕?試了好多方法,把她的話當耳邊風、告訴自己要放下,卻還是常為了媽媽的一句話而感到委屈。如何在這樣的母女關係中,找到自己能安身的位置,為自己的需求發聲的同時,卻又不傷和氣。
  或許我們可以從「接觸、理解、實現」三個步驟搭配「生態系統觀點」(圖一:詳見留言示意圖)觀點來探索華人集體主義的家庭關係中的母女關係。生態系統觀點最早由Bronfenbrenner (1979)所提出。有別於個體心理學,更探討了所處社會環境對其所產生的影響,Bronfenbrenner認為個體成長於系統內,從微系統個人發展於家庭之中,受到父母與家庭成員的中間系統所影響,而家庭又受到大系統華人文化與社會所影響。
  以淑華為例,華人社會當中家庭的倫常與孝道的文化觀點、對系統中所有的個體的巨大影響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背景。因此要如何化解這些糾結的關係造成的情緒呢?可以用下列三個步驟進行嘗試:


1. 接觸--接住內在的失落
  接觸自己脆弱的部分對許多人來說不是件簡單的事,特別在華人社會家庭互動方式常是報喜不報憂,在家庭互動中,成功被家人『接住』的時刻並不多,久而久之,對自己的感覺也漸漸疏遠,不再去多想難過、失落的事,因為多想也於事無補,不如就避而不談、視而不見,甚至還會批判自己為何如此懦弱?長這麼大了還在為從前的事情難過,自我批判的聲音,許多身心疾病常因此而起。
  在談家庭議題時,不乏家中的爸媽的偏心、偏愛等話題,影響小至家事誰來做,大到遺產分配。明明多年來,盡心盡力照顧爸媽,孝親費、陪看醫生、安排出遊等等一樣沒少過,然而在父母面前,不僅一句謝謝都沒有,還總是讓哥哥拿走最多資源。作為一個付出的努力不被看重的女兒,到底該怎麼辦?做這麼多到底算什麼?難道要繼續向父母討嗎?真的有討得到的一天嗎?
  討不到的時候,不妨暫時停下來,接觸自己在家庭當中得不到的那些失落與委屈。很多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哪裡做錯了,然而並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才不被愛,而是你的存在本身就已經足夠美好,不需要透過努力付出換取父母的讚賞或感謝,或許孩提時代可能還需要母親來照顧、呵護才能長大,然而不論過去如何,現在的你其實已經長大成人。

2. 理解--世代的演變與差異
  世代在改變,性別平權的聲音越來越大聲,原以為苦難可以就此畫下句點,然而諮商室裡頭6、7年級女性的眼淚並沒有減少,承接父母輩的傳統,坐望著時代高舉性別平等的旗幟,兩者之間的拉扯,是時下女性共同乘載的傷痛。
  許多當事人在這個層面會開始轉向指責上一代,但多數是換來『都那麼久了你還在記恨』或者是『我不記得了』等等的否認字眼,當事人聽到後常常又會因此覺得無奈甚至無助。而無助其實是來自抱著改變他者的心態去互動,然而每個人都是所處時代的產物,是數十年的生命經驗累積而成,而我們卻期待要在短短的幾次互動中,就讓他人有所改變,恐怕過於理想。
  因此,理解世代差異,真正的目的是要協助自己長出「看懂」的眼光,進而調整自己互動時的期待。

3. 實現—設界限與自我實現
  華人社會中的「孝」對家庭的影響深植人心,許多當事人談到最後其實是在處理「孝順」的議題,許多過度付出的女兒,最後要面臨的一個課題是自我實踐,過程中,勢必不能再當個順從的「乖女兒」當事人內在將被挑起忤逆、不孝的價值挑戰,如此的價值衝突,其實源自與兩大系統間的差異,長期受西方個人主義強力洗禮,與強調集體的華人社會相矛盾,在此一文化脈絡下,讓個體勇敢做自己,無非是讓人在冒著背離群體社會的風險。
  那麼到底要如何做才能自我實現呢?在華人社會中勢必還是得回到關係當中來解決,在從來不是讓人與社會、家庭做切割,反倒是讓人學習如何以更舒適的方式與系統互動。在關係當中,在可以改變的地方改變,不可以改變的地方調整期待。終有一天,我們可以不再被一個『乖女兒』、『孝順的女兒』的情緒勒索綁架,而是實踐一個自我滿足的人生。
  回到淑華的案例,結合生態系統的觀點,先從接觸失落,看起來內在似乎有一個下班很累,想被體諒、被照顧的期待,也好希望自己的價值能被媽媽看見,在完成媽媽期待前得先回過頭接住失落的自己,若有機會適當溝通,表達內心的失落,若沒辦法得到好的回應,可以試著理解媽媽的成長脈絡,男主外女主內,家事常常是女性負責,媽媽以前可能也是這樣被訓練長大的,最後別忘了,每個人都是時代的產物,淑華這一代的女性有別於媽媽的是可以有經濟產能同時照顧家人,除了乖女兒的身份,同時也是別人的下屬、太太、媽媽,如何在多重的身份角色間穿梭,不過度被某個角色綁架,掌握良好的平衡是每個人必須修煉的課題。

參考文獻:Urie bronfenbrenner. (1979).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: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.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. https://doi.org/doi.org/10.2307/j.ctv26071r6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