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擇成為自己-存在主義觀點

文:張雅玲 諮商心理師
編修:楊淑貞 所長
  存在主義認為:「存在就是選擇,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。」更精準地說「存在」是一個動詞,是一個變動過程。人類是生物界唯一可以選擇「成為自己」的生物,這樣精神層次的「存在」,屬於人類獨有。然而,諷刺地是,我們看似擁有成為自己的自由,但更多時候,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可以成為自己,或者我們知道我們可以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,卻仍沒有勇氣去成為自己。
  在諮商室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陳述,我們活得很好,我們活得很平順,甚至是別人眼中羨慕不已的幸福模樣,然而,看似什麼都有的人生,卻少了一股活著的動能感,少了那股動能感的人生,就好像只是被活著。
「大家都說我是人生勝利組,名校畢業後順利地進入了大公司,工作穩定,報酬不低,來自幸福的家庭,我的父母對我很好,也沒經歷什麼童年創傷,可是我卻覺得胸口常常悶悶的,有一天醒來後,我完全感覺自己快無法呼吸,好像就快要窒息….。」--工程師小陳
「結婚後,我的先生對我很好,我還有兩個可愛乖巧的小孩,我就是個全職家庭主婦,從來不用擔心家庭的經濟狀況,我的工作就是照顧好先生與小孩,大家都說我很幸福,可是我卻感受不到活著的滿足與自在,隱約覺得好像少了什麼,可是卻又說不清楚…」--全職媽媽小莊
  在華人教育中,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了許多固有的觀念,像是:要替他人著想、要努力上進、要顧全大局,又像是:要讀好書、上好學校、進好公司......,因此我們逐漸被模塑成為父母、長輩,或說是社會所期望的樣子,我們以為我們表現得很好,事實上卻掉進了一個「不是自己」的陷阱當中,這樣的陷阱一卡住,可能是幾年、十幾年,甚至幾十年,直到有一天,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並不快樂,也不知道自己所為何來,才猛然驚醒。
  猛然驚醒只是個開始,但更多時候,當我們知道我們並不是自己時,許多人會選擇繼續逃避或麻木,假裝那就是自己,比起對抗普世價值與固有觀念,「假裝」這個動作好像又容易了一些,說服自己那些主流的價值也是自己的價值,那些大眾認同的觀念就是自己的觀念,而那些大多數人想要就是自己的想要,因為要對抗自己一直以來相信的價值,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要承認巨大的沉沒成本,更是一件難以說服自己的事,所以大多數的時候,寧可繼續隨波逐流,也不願意勇敢承擔,拿回自己的主導權。
  於是我們容易愈活愈累,愈活愈不快樂,愈活愈沒有自己,好像一樣走在軌道上,卻不是自己在走路。丹麥哲學家齊克果舉過一個生動的例子:「人生就好像一個酒醉的農夫駕著馬車回家,表面上是農夫駕馬車,事實上是老馬拖著酒醉的農夫回家,因為農夫喝醉了,根本沒有清醒的意識,然而老馬識途,因此能夠把農夫拖回家」,一樣是回到家了,但卻不是自己的意志與決定。
  齊克果:「人在作選擇的時候有兩種可能,第一種是選擇不成為自己,第二種是選擇成為自己」。
  面對生命,我們終究想要成為一個自己所喜歡的人,而不是他人所渴望的樣子,如果大家都是同一個模子,這個世界未免太沒創意,但要成為自己所喜歡的人,並不容易,比起主動選擇,我們更習慣被動選擇,因為有很多的恐懼,很多的不確定,都容易讓我們卻步,不然坊間也不用有這麼多的星座、命盤的相關書籍,我們習慣由他人來定義我們,告訴我們人生應該怎麼走,比起創建自己的軌道,順著他人指引的軌道既安全又方便。
  作為心理師,我可以用自已的選擇作為例子,去年我選擇離開了工作15年的學校,對我來說離開安定的環境是真的鼓足了勇氣,跨出「成為自己」的一大步,因為我意識到在原本的工作上已經找不到存在的意義,就像是馬車上突然驚醒的農夫,一股強烈的價值與使命感讓我做出了跳脫安逸舒適的選擇。
  回顧這一年,雖然辛苦、雖然疲累,但心中卻踏實許多,我慢慢找回了當初自己工作的熱情,慢慢邁向自己想所要的價值,我很感激去年的自己,有勇氣做出新的選擇,雖然這一路走來,也經常懷疑,經常不安,但是,現在的我比較願意靜下心來,聽聽自己內在的渴望,想要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,因為我深深地相信如果人活著的時間是有限的,那麼,我實在沒有太多可以浪費的本錢。
  最後,引用西蒙波娃說的話:「我們必須選擇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,不是一次性的,而是重複的一再做出選擇,終其一生」。
  希望你,慢慢地,選擇成為自己。
TOP